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婧 严粒粒
12月5日,杭州西湖区文三数字日子街区“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一位94岁的白叟来这儿到会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穿过石窟拱门造型的门,扫过满目敦煌主题的文创,又听闻玻璃栈道中,铺陈的是来自敦煌的细沙和骆驼刺、梭梭草,白叟笑了。她被搀扶着走上台,渐渐地毛遂自荐:“咱们好,我是杭州人常沙娜……没想到啊——特别快乐,在西湖边上又看见了‘老家’……”
常沙娜(左)。主办方 供图
常沙娜,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规划研讨专家,也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闻名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的女儿。她认为自己有2个家园:一个是父亲的出生地杭州,另一个是父女俩奉献了简直一辈子的敦煌。本年适逢常书鸿诞生120周年纪念。将《常沙娜艺术大系——绘画卷(敦煌)》首发式定在了这儿,寄托着常沙娜对父亲,和对两个家园无限深情。
一
“我的《艺术大系:敦煌》是对我艺术创作作业的重要必定,感谢杭州对我的大力支撑。”常沙娜微笑着说。
历经5年的搜集、收拾与编纂,由中国青年出书总社出书的2019年度国家出书基金项目《常沙娜艺术大系》中的第一卷——“绘画卷(敦煌)”经过许多的岩画描摹手稿、文章、相片等宝贵材料,全面完整地展示了常沙娜在1945年至1948年跟从父亲常书鸿入敦煌洞窟学画期间的阅历。书中所录入的每一幅描摹著作,既是敦煌岩画前期形状的重要见证,又表现了常沙娜艺术特性的构成进程。
《常沙娜艺术大系——绘画卷(敦煌)》。主办方 供图
翻开书,有风君便被她的少女心击中了——《常沙娜艺术大系——绘画卷(敦煌)》的第一页是一片有着四叶的三叶苜蓿标本相片,下方附着阐明:“2004年8月19日,我在莫高窟找到的走运草。”
是怎样浪漫风趣的人才会在十万株的三叶草中找到独自的一株四叶草呢?明显,永久的敦煌少女也永久怀有清澈的心里。该书的一位责编泄漏,在她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好几片“走运草”标本,“可能是终年制作花卉和纹样的联系,常教师对这些植物的形状分外灵敏,所以她如同特别简单找到‘走运草’。”
“绘画卷”中录入的著作,有不少都在“花开敦煌”展览中展出过。透过书本,读者能够发现看展时难以注意到的细节:《五百匪徒成佛图》是第285窟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画面情节生动,线条刚劲有力,对西魏时期的人物服饰、战马铠甲和修建方法等都逐个描写,不管在构图方法仍是颜色处理上都展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
“中国艺术要着重以中国传统文明为根基,不能不坚定这一根基。”她信任,“敦煌艺术以生动的方法反映代代民众日子轨道,留下了各种人人物形象、日子风俗、自然生态及时代风貌,值得专题研讨和收拾开发。其特有的艺术方法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敦煌艺术元素,更是咱们学习研讨当代艺术与日子使用的源泉。”
常沙娜在为读者们签售。主办方 供图
接近正午,图书签售作为首发式的最终一部分正式开端。书友们鱼贯而入,自发地给常沙娜送上鲜花、香薰、信件……作业人员告知有风君,早上8点多,80个购书预定号现已被一抢而空。他们中,有学画画的大学生,有和画画不相干的“码农”,还有人专门从上海搭最早一班火车赶来的中年人……他们的共同语言是敦煌艺术。
看着敦煌艺术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常沙娜最快乐不过的工作。这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比年青,神采飞扬地和咱们谈天、合照、签名。她觉得,自己还走得动,提出假如政府支撑,愿意在杭州再开设作业室,去参加规划更丰厚敦煌文创产品,去培养、带领更多年青工艺美术规划人走近敦煌……
而《常沙娜艺术大系》也估计将在下一年推出绘画卷(花卉)、装修规划卷(敦煌图画)和装修规划卷(敦煌服饰)。
二
发布会前一天,常沙娜还和家人一同在浙江省博物馆内的常书鸿美术馆,看望了离别半个多世纪的老父亲。
“今日我来了,我看见你了,特别快乐。”一走进美术馆,常沙娜便停留在父亲的雕像前,她伸出双手,做合十状向前轻轻鞠躬。
记者 董旭明 摄
常沙娜虽未在杭州日子过,但生射中两位重要的引路人——父亲常书鸿与恩师林徽因都生于杭州。父亲带她走进敦煌,学习岩画描摹,铺就了通往艺术生计的路途;而恩师的教导让她走入了工艺美术范畴,翻开了艺术生计的另一扇大门。她曾说,回忆我这辈子的效果,图画教育也好、规划也好,包含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会堂的规划,和敦煌艺术都是分不开的。
常沙娜在搀扶下渐渐走进展厅,走近一幅幅著作,打量着、思索着。“这是我小时候的姿态。”她指着《画家家庭》说道,“我妈妈那时候的姓名我都不知道,后来我才知道她叫陈芝秀。”
间隔《画家家庭》不远,还成列着一幅《沙娜》,是常书鸿在1939年随国立艺专由湖南沅陵迁往云南昆明时,为女儿沙娜所绘的肖像。他以画笔,展示了一位慈祥父亲与女儿的童心对话。望着穿戴碎花连衣裙、抱着布娃娃的8岁的自己,常沙娜笑着用手比划在脑门上,告知咱们自己其时的发型是齐刘海。
“我还记得,这是在重庆沙坪坝磁器口”“这是藏族的老乡”“在敦煌莫高窟,看了9层楼的佛像他给画了下来”……二层展厅中,常沙娜望着一幅幅关于敦煌的画作,回忆起自己在敦煌的日子和学习。
记者 董旭明 摄
第一次踏上敦煌土地时,她12岁。在物质条件匮乏的莫高窟,常沙娜修炼了自己的“童子功”。14岁中止中学学业后,父亲常书鸿为她量身定制了课程,由董希文和苏莹辉等人教导中西方美术史,一同和敦煌研讨所的作业人员一同,描摹洞窟岩画。庄重的佛像,纯洁的莲花,潇洒的飞天,都让她沉溺其间,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度过青春年华。
从浙江省博物馆出来,面前就是白堤。望着西湖边来问的车辆和人群,常沙娜感叹,咱们周围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修建盖起来了许多、人也变得许多,科学技术的开展带来的改变很大。随之话锋一转,她说,尽管这个前史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是许多关于文明的东西不能动。
她喃喃地说着,过了会儿,轻声唱起那首母亲教授的法国歌谣——“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来跳舞;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旋转着跳舞……”冬日轻劲的风吹拂起她雪白的发丝,西湖将自己的女儿拥入了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