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界有“北钱南蔡”之说,“北钱”就是北京的钱钟书,“南蔡”就是上海的蔡尚思。作为闻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在思维长河里去粗取精,著书立说。他心系国家和民族安危,被誉为“赤色教授”。
蔡尚思,自号中睿,曾以郭生为笔名,1905年出生于福建德化县浔中镇。蔡尚思是我国闻名的思维史研讨专家和历史学家,曾在武昌华中大学、沪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园任教,并曾担任沪江大学副校长和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蔡尚思
蔡尚思八岁入私塾,背诵儒家经文。1921年到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校长是清朝举人郑翘松,藏书丰厚。蔡尚思常常向他借书,打下了做学问的根底。
1925年,蔡尚思在报上看到清华大学国学研讨院招生的音讯,便只身冒险北上肄业。因闽南战事影响,错失了清华招生。蔡尚思探望清华国学院首席教授王国维,讨教“应当怎样研讨经学,要从哪些首要作品下手”。因敬佩国学大师梁启超,蔡尚思便把自己在北京写的第一部关于先秦诸子思维的书稿寄给梁启超。他很快收到梁启超的回信,信中赞扬“大稿略读,具见精思,愈加覃究,当可一家言”。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勉励给了蔡尚思很大鼓动,使他愈加专心于研讨先秦诸子思维,并以我国思维史为研讨志向。
蔡尚思的儿时阅历和家庭境况,使他自小就怨恨封建礼教。1929年,他完结《道德改造》一书,发出了变革封建道德思维的呼吁,期望打破社会上全部不平等。同年9月,经蔡元培介绍,蔡尚思到上海大夏大学国学系任讲师,这被他称为“在大学教学的开端”。
《道德改造》
1931年秋,蔡尚思离沪到武昌华中大学任教。他讲课风格新潮、斗胆,招引了不少前进学生,结识了活跃分子何伟(原名霍恒德)、黄海边(原名黄心学)。课余,情投意合的师生常常研读马克思主义作品,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1933年,蔡尚思参与由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领导的我国民权保证同盟,为公民争夺言辞、出书、聚会、结社等权力。
1935年秋,蔡尚思重返上海,以“文史特种讲席”的身份受聘于沪江大学。他曾写道,解放前在沪江大学任教时刻最久,“单从1935年到1949年便有十四年,包含解放到1952年在内,共十七年。”蔡尚思在沪江大学教学历代文选、我国通史、我国政治思维史等课程。他一人包教我国通史,文理商三学院学生都选修,有时新生达五百人,就分红两组上课。授课之余,蔡尚思笔耕不辍,完结了最能代表他学术水平的《我国思维研讨法》,蔡元培为之作序,由商务印书馆出书。他还写了《文哲学之因果》《再评冯友兰我国哲学史》《通史之重要与我国通史之俯瞰》多篇文章,宣布在沪江大学《天籁》期刊上。《通史之重要与我国通史之俯瞰》一文论说了通史关于史学研讨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历史进行分期论述,是我国通史研讨的佳篇。
《天籁》刊载蔡尚思的文章
沪江大学以爱国主义闻名沪上,蔡尚思入校伊始就积极参与抗战活动。1935年,我国共产党宣布了闻名的《八一宣言》,召唤全国公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蔡尚思拥护这一建议,在爱国前进人士欧阳执无的介绍下参与中苏文明协会。1936年,旧知何伟到沪江大学看望蔡尚思。攀谈中,他得知何伟已参与我国共产党,并担任全国救国会委员。蔡尚思开端帮何伟隐秘传信,自家寓所也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隐秘联络站。何伟还托付他保管几张隐秘文件,一直到上海解放后才交给中共党安排。
淞沪会战迸发后,沪江大学被日军侵吞。蔡尚思与全校师生一同撤离到坐落公共租界的真光大楼,坚持办“没有围墙的大学”。租界日子困难,蔡尚思一家四口三迁其居。为了全家生计,他不得不一起在光华、复旦等校园兼职,但仍以沪江授课为主。蔡尚思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望,汪伪政府不时借机撮合。汪精卫派人拿了一尺多长的大请帖,约请他到会“回收上海租界的盛大仪式”,他拒不到会。陈公博亲身设宴相请,被他断然拒绝。一些人出头约请他出任伪大学教授,还有人撮合他主编日伪的一家刊物,薪俸优厚,亦被他严词驳回。他在自传中写道:“心安理得之事,虽毫无酬谢,吾亦为之;吾不妥为之事,虽并发此钞票之银行而亦送我,终不能稍动吾心。吾能够死,决不为此无品格无理性之作业。”
真光大楼
面临汪伪政权的威逼,蔡尚思大义凛然,甘愿清贫如洗,也不愿同恶相济。中共党安排得知这一状况后,派施景兰与他联络。施景兰在沪江读书时就非常敬佩蔡尚思的学问,选修他开设的课程,还常常登门请教。施景兰传达了党安排期望他去解放区洪泽湖办大学的音讯。后来因故蔡尚思终未成行。
全面内战迸发后,蔡尚思不惧国民党虐待,奔波于各种前进活动。1945年,他与郭沫若、茅盾、马寅初、马叙伦、陶行知等24位知名人士,建立“全国学术作业者协会上海分会”,呼吁“对立独裁,中止内战”。1946年9月,他和张志让、沈体兰、周予同建议和参与“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蔡尚思任干事,兼附设文明研讨所常委。“大教联”不仅是上海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号,并且同北京、南京、青岛等地的民主集体遥遥相对,构成大张旗鼓的民主力气。多年今后,蔡尚思骄傲地说:“党对教授运动的点评是很高的。”
蔡尚思对立蒋介石集权思维和控制,以笔为戈,进行反内战、反虐待、反独裁的奋斗。他在《年代》《文汇报》《大公报》《时与文》《新文明》《民主》等报刊杂志上宣布百余篇檄文,包含《吃饭投票两种民主比较》《贵“顺潮流”不贵“合国情”——现在全部病在太合国情》《与<大公报>论民主和教育的因果——民主愈推迟、文明愈落后》《清政府与国民党宪政之比校》《袁世凯与国民党政制比较》《论思维统制的祸患》等文章,痛斥蒋介石政府“为君主而非民主,官生而非民生,治标而非治本,革名而不革实”。
《大公报》刊载蔡尚思的文章
上海解放后,沪江大学开端向社会主义大学转型。为把沪江归入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蔡尚思做了许多赋有建设性的作业。1949年6月,校董会录用蔡尚思、余日宣、张春江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代行校长功能。后改设为“校务委员会”,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员,掌管日常作业。他推行了“改基督教的办学主旨为新民主主义的办学主旨、从头鉴定教师的职称、改私立大学为国有大学”等九项改造办法。1950年7月,校务会安排“华北教育考察团”到华北各高校“取经学习”。考察团访问了燕京、清华等大学,并遭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待。1951年2月,校园校务会建立常务会议,以余日宣任主任委员、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员,作为处理校园日常业务的组织。
沪江大校园门牌子
1952年,全国高等校园院校调整,蔡尚思被分配至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3年,他正式参与我国共产党。尔后,他悉心著作,力主“学术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立异”,遵循“唯民”“亲民”的学术态度,尽显大师风仪。
蔡尚思在书房
孔娜(上海理工大学)